2)关于《太上章》,补一篇题记_太上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小说故事里。有些可能只是一段很简单的介绍,但实际上想把它们梳理清楚、清晰自然地介绍出来,其过程要比我写《天枢》时难多了。

  其中虽然有小说的加工。但对于已流传了几千年的上古神话史,我并不敢擅自胡编乱造。涉及到某些内容时,我的态度不仅认真,甚至可以说是恭谨。比如说写道祖就是道祖,而不能是将道祖写成牛二,却非说这个人就是清净无为的道祖。

  既然是写道祖太上的故事,虎娃的成长经历,也应当反映道家思想最初的源流。道家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上古神道,亦不等同于后世的道教。

  (悄悄说一句:我本人并不喜欢《封神演义》,书友也不必用封神中的神话体系,勉强去套用本书以及我的一系列作品中的“设定”,因为这是不同世界观的体系。)

  最近的章节中,恰好写到了颛顼帝整顿祭祀,也就是后世神话中的“绝天地通”,有关内容在后文还会继续提及。而人们对待鬼神、对待自身的态度,恰恰是人类思想文明的萌芽,道家思想的出现,也肇始于这个萌芽。

  现代人能读到的、完整的中国古代思想著作,成书于东周的老子《道德经》,应是其中最早的一部。在《道德经》之前,当然还有更早的上古文献,但那些文献资料要么不够完整系统,要么就是一些单纯的占卜以及历史事件的记录,并非一种思想体系的总结。

  道家思想当然不是凭空诞生的,根植于华夏文明古老的土壤。老子所说:“以道意莅临天下,其鬼不神,其神不伤人。”其源头最早便可追溯到黄帝世系时代,与神话传说中的颛顼帝“绝天地通”不无关系。

  也许很难用有神论、无神论、泛神论……等简单的概念去界定道家思想,它是另一种文明启蒙时代的思辨体系。

  对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神灵,太上的态度,是无论它存不存在,都改变不了事物运行的本质,就算它们是存在的,那也是大道演化的一部分。而人们应该求证的,是生命与世界的本质与本源。

  说老子是孔子之师,不仅是因为有史料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,而是他们之间确实有思想传承关系,突出地表现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。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、敬而远之、不语怪力乱神,更关注人之所需、世人应追求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实现。

  而道家思想,在另一种境界上强调对世事与世人的关注,以求清静无为、合于自然。这既是对自身的态度,也是对鬼神的态度,并没什么不同。

  再回到上古时期对待鬼神的问题,对神灵的祭祀并不等同于后来的宗教。个人观点,宗教最核心的特点,其实不在于有神无神、不在于信奉什么神灵,有的宗教比如佛教,从教义上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